彬县,古名邠州和豳州,如今称作彬州,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,坐落于渭北高原的西部,沿着泾河的中下游而延展。彬县历史悠久,是古代后稷的诞生地及公刘的故乡。在3500年前,周朝的先祖公刘在此教导百姓如何耕种,开启了农耕文明的先河。秦朝时期,彬县设立为漆县米涂配资,而在明清时代则更名为邠州,到了上世纪60年代,正式改称为彬县,象征着这一地区的礼仪与文化。
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1910年拍摄于陕西彬县的一组老照片。这些珍贵的影像出自于澳大利亚摄影师乔治·厄内斯特·莫理循之手,他在这一年对中国西北地区进行了考察,留下了大量的历史照片。这组照片是在莫理循从西安出发途经彬县期间拍摄的。让我们通过他的镜头,穿越时空,领略一个世纪前彬县的乡村风貌。
第一幅画面展示的是1910年的彬县,莫理循在途经彬县时意外遇见了驼队。处于清末时期的彬县,地处西北,气候干燥,许多货物来自于更偏西北的甘肃等地。驼队作为主要的运输工具,承载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交流,驼背上的货物与古老的驼铃声交织成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。
展开剩余74%接下来的照片展现了1910年的彬县北城门。影像里,古老的城墙和威严的城门均为清代所筑,城墙高耸入云,城门庄严华美。根据明代《直录邠州志》的记载,彬县城的形态如同圆圈一般,古城又因而被称为“薇山武幕”,成为古邠州的十二景之一,流传至今。
第三幅画面表现了一户农家院中,一个小脚妇女站立在庭院里,手中拄着拐棍。清末时期,很多女性裹脚,导致她们的行动极为不便,这一习俗不仅影响了她们的生活,也成为了历史的一个特殊标志。
接下来的影像记录了1910年彬县的一支车队,行走在一条黄土大道上。彼时正值清末民初,战争频繁,加之军阀割据,彬县的田园逐渐荒芜,耕地面积持续减少,四周的田野显得格外荒凉,令人心生忧虑。
在另一幅画面中,我们看到土墙旁散落的街边小贩,正在经营着他们微薄的生意。这些照片呈现出百年前彬县城郊乡村的凋零与贫困,映射出当时人们艰苦的生活状态。
1910年的另一幅景象是流经彬县城外的泾河。这条河流源自宁夏六盘山东麓,东流穿过平凉、泾川后进入陕西长武,在经过彬县和泾阳再汇入渭河。泾河被视为彬县的母亲河,数千年来滋养着这片土地,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彬县人民。
接下来是1910年拍摄的彬县花果山。花果山位于距离县城五公里的水帘村,南北朝时期,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内陆,留下了众多佛像和石窟群,誉为“九曲十八洞”。唐代高僧玄奘在其西天取经的途中曾到达此地,后人因而将此地与《西游记》故事相连,称其为孙悟空的故乡,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。
最后一幅是彬县开元寺塔的影像,这座塔被称作“彬塔”或“雷峰塔”,位于彬县城内。开元寺塔创建于北宋皇祐五年(1053年),是一座八角形七层的砖塔。这座塔不仅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彬县的标志性建筑,还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。
发布于:天津市悦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